北京联合大学是1978年全国高考制度恢复后,由北京市提供办学场地,北京大学等30多所部属高校提供师资,建立所属高校分校,1985年1月,经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北京联合大学。全校有在校生近30000人,教职工3000多人。全校共14个学院,其中6个学院是副局级法人学院,法人学院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因此,在分校合并后,各法人学校之间存在着机构设置重复、学科和专业重合等情况全校共14个校区,分布在北京的6个区县,其中,6个法人学院分布在北京市的3个区。
一、多校区-多法人有哪些特点呢
1.多校区必然导致的多地域性
√ 多校区高校会使教职工和管理人员都更加重视信息系统建设;
√ 教职工在使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时会复杂因素而更容易出现使用困难的情况。比如,在网络不能覆盖的地方将无法使用信息管理系统;
√ 人事信息系统的设计不太适宜于选择成本较高的点状布局(即一个校区部署一套系统),而是需要采用适应网络化需要的c/s和b/s架构设计(这种架构可在管理中心所属的校区部署一套系统,所有校区通过网络共同使用,这种部署成本也相对较低);
√ 多地域问题使得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分析都要考虑不同地域的特殊性;
2.多类型管理模式
多校区、多法人模式的高校必然会衍生多种类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环境。多种管理模式和各异的管理环境必然会给系统建设的各方面都增加了统一化和规范化的难度。具体表现为:
√ 字段的设计,不同法人之间对相同的字段可能存在不同的含义;
√ 在人事日常管理,如人员调配、培训、年度考核、薪资发放等过程中,各法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工作流程。
√ 各法人之间对人事政策的掌握不一致,对信息系统中字段的理解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分析数据失真,给决策带来影响。
√ 如果多法人管理体制正处于巨烈的调整期,各法人学院责权利发生变化,这会对人事信息系统建设带来困难。
3.复杂性
√ 多校区、多法人两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必然会增加人事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
√ 多法人分布在多个校区,各校区功能相对完善,都有相对独立的人事话语体系,这将会使学校的整体人事管理工作更加复杂;
√ 多校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在处理人事仲裁、社会保险等与所在地域较为紧密的业务时,可能存在着流程不一样,政策不一致的问题;
√ 多校区多法人的组织体系,使得我们在系统架构设计时,可能会使我们更加考虑系统设计的易操作性和灵活性,放松对安全性的要求;
√ 在组织架构设计过程中,校级机构院级管理等情况可能会使得人事信息统计等存在困难等等。
二、信息化支撑下的管理体系建设
1.建设原则
基于多校区多法人的高校管理现状及未来管理提升的多重需要,北联大诚然需要一套相对成熟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系统建设原则以科学地指导人事管理系统建设。
(1)着眼于人的发展为系统建设的核心
人是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要求,信息系统建设着眼于人的发展也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
高校人事信息系统建设应从高校实际出发,着眼于高校中长期发展为目标,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业务应用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人事信息管理为依托,形成一个资源布局合理、业务体系完备、运转协调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人事管理网络平台。
把人的发展作为系统建设的着眼点设计和建设,对多校区多法人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绕开学校多地域、多种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环境变化造成的困扰,重视人的唯一性,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2)着眼于多校区、多法人的特殊办学体制
多校区的办学特色决定了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不太适合采用成本较高的点状布局,而较为适合采用基于网络式的开放式布局,这样,多校区人事信息系统就不太适宜于采用c/s架构,而应该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架构。
这既可以降低客户端成本,又可以便于信息的采集。这同在各校区设置客户端的点状布局相比,这种架构方式减少了各法人学院系统集成的环节,便于实时采集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
(3)把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大势
高校事业单位改革虽然发展很快,但后续改革空间依然很大,因此,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要给后续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留出空间,这要求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要有较大的延展性和二次开发空间。
人事信息系统的再造过程实际上是对高校人事工作流程的再梳理过程,这同样为高校人事工作提出了要求,多校区多法人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相对较大,调整较为频繁,因此,其人事信息系统建设要伴随着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与推进,相得益彰,互相推动,才能提高效率。
2.系统框架及模块设计
结合学校的个性特点和人事管理现状,我校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系统框架,根据人事管理系统建设规划合理构建第一阶段的功能模块。
(1)采用b/s与c/s架构
b/s与b/s各有其特点,b/s最大优势为建立在广域网基础上,不必是专门的网络硬件环境,客户端免维护,适用于用户群庞大,分散地域,或客户需求经常发生变化的情况。北京联合大学有3000多名在职教职工,还有近3000名离退休教职工,用户群体庞大,同时,考虑到其用户需求不同,且系统的使用对象分布在北京市不同的区域,学校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人事管理流程不断优化和变化,因此,系统设计采用了灵活性和操作性较强的b/s与c/s双架构模式。
(2)合理建构功能模块
主要思想是,按照编制(机构)、人员两大管理模块建设。同时,针对人事管理中的较为复杂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考核管理工作,单独构建管理模块,并设有自助模块作为教职工培
训、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平台。
编制(机构)模块:实现多维度的组织架构体系构建,提升学校组织架构统一规划能力。支持职位说明书、组织绩效考核管理、干部测评的数据联动。实现全校的编制管理。
人员管理模块:(1)人员的日常管理。包括人员基本信息、岗位聘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合同管理、薪酬保险管理预警等日常管理等。(2)便捷地实现学校内部跨单位、跨部门的人员异动管理需求,并对人员总量、人员结构以及人员流动等关键指标进行精细监控;(3)整合薪资结构的管理,实现学校对人力成本的规划和控制的管理过程,能够从源头上规范学
校薪资发放规则和发放总额的管控,为人力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考核模块和专业技术聘任:(1)按照学校设定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形成符合学校要求的考核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各学院考核指标,由各二级学院自主设置考效指标体系、自主录入考核结果、实现学校对全校教职工考核有效的监控管理。同时,形成考核评价报告,明确教职工工作绩效。(2)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模块实现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管理的互动,调用数据,并形成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分析报告。
自助服务:(1)通过人力资源系统实现与全体教职工互动,教职工通过系统了解到自己的信息,通过在线系统,实现在线学习、在线考核,提高工作效率。(2)支持各学院、各级领
导通过系统直接、方便、客观地了解掌握自己部门的情况,支持不同部门的领导参与到学校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来。
分析模块:需要实现功能强大的制表工具,要可以灵活、高效地定制花名册、登记表、统计报表,以满足学校在不断发展中多元、科学的数据统计需求。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动态
的、实时的人事分析报表,为发展策略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三、多地点、多法人的未来管理体系改进设想
√ 2015年年底完成人事信息系统一期建设,实现联合大学人事信息数据统一管理与利用。
√ 2016年年底前,建设完成联合大学人事信息系统中专业技术职务模块与考核模块建设二期工程,并以此为契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校党委组织部、离退休干部处、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的信息共享,一体化管理机制比较完善,人事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
√ 2018年,建设完成人事信息系统三期工程,探索建立教职工生涯规划、北京联合大学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模块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校人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四、几点体会
(一)流程设计先行。
立项之初,高校人事部门就要从优化人事流程入手,并按照工作流程开展系统结构设计。流程设计包括两个方面,包括人事工作外流程与内部流程两个方面,外部流程主要涉及人事部门同教务、财务等部门的配合。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高校各部门之间职能不同,可能造成系统设计与实际工作不相吻合的情况,这需要人事部门加强同相关部门的协调,做到部门之间相互理解与配合。内部流程关键在于能否按照人事工作的科学规律设计流程。人事工作是科学且有规律的,按照人事科学规律设计流程,系统的开发就会越来越顺利,否则,开会就会慢慢陷入被动。
(二)标准规范。
多校区多法人学院要更加重视系统字段、信息规范的标准化。要形成统一指导,分级负责的局面。学校负责全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的统一指导、统筹协调推进全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各副局级学院人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本学院人事信息系统数据录入、整理及分析工作。流程规范。制定人事信息说明书,形成科学规范的人事工作流程,进一步强化各学院以及人事处内各岗位的分工负责与协作。协作规范。要加强与组织部、离退休干部处、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等部门联合,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数据利
用效率。
(三)责任明确
人事信息是人事工作的信息虚拟化,是以信息的形式记载传输人事日常工作,为后续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因此,人事信息系统的信息维护应当结合日常工作,按照“日常工作谁负责,,信息工作谁维护”的原则,做好信息维护工作。可以采用专设岗位负责协调,各岗位密切配合的原则,让每一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的办法,确保人事信息系统信息工作不失真。做到责任明确。
(四)重视培训。
要请系统设计人员开展对系统的使用培训,要利用人事信息系统的便利性,吸引工作人员感兴趣。要加强对使用人员的制度和安全意识教育,确保系统数据的准确与安全。